不要等待, 要去创造

科研是如此, 人生也是如此.

11月的主题是忙碌. 刚开始以为Sensys去不了, 就一直在准备组会的文章. 结果最后一天早上收到领馆的电话, 于是一切都神奇般地赶上了末班车: 最后一天拿到签证, 最后一天买机票, 最后一天出发. 三年没有出国坐越洋航班了, 还是有一些兴奋的, 但是之前的很多tips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.

在波士顿呆了一个星期, 高纬度清澈的天空和低射阳光确实让人心旷神怡. 人口密度很低, 校园里看起来很精密, 并没有中国大学里乌泱乌泱全是人. 这次算是我第一次作为注册作者去开会吧, 胸前挂了一个小牌牌. 由此也认识了很多人, 见到了很多之前只在论文上才能看到的作者. 不得不说, 优秀的人太多太多, 越往上走就越来越要承认自己的平凡. 美国老弱病残已经被带走了一大波了, 现在很多人也都不戴口罩了, 所以这次我们到了会场看到他们不带我们也就不戴了. 可惜病毒并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, 本来以为大家都没事, 结果开会最后一天很多同学纷纷报告自己阳了, 师姐也不能幸免. 好在我的抗体还可以, 虽然有半天短暂的抗体反应不太舒服, 但最后也没有被感染.

逛了下MIT和哈弗, 都是令人向往的学校. 感觉在美国美中不足的就是吃, 对于中国胃来说吃的真的太难了. 刚开始大家还觉得可以, 后面几天发现美国的食物要么是汉堡要么是牛排, 而且都贼拉贵. 后面一股脑都跑唐人街去了. 我发现我每次去美国都要有特别的遭遇, 之前是有一个福建的阿姨在机场没人管, 这次因为师姐拖拉导致没有登记, 在机场等了8个小时才抓到一个好心的staff帮忙解决.

回来后的第一件是就是准备答辩, 赶紧做slides, 一遍遍地练习. 后来讲的还算中规中矩吧, 但是在defend的时候做的不太好. 这也是以后要好好加强的部分. 就这样不知不觉三年过去, 我就已经变成Doctor了. 虽然自己内心还是虚得很. 很多人过来问以后的打算, 可是我又能有什么打算呢? 现在属于就是一个毕业即失业的状况. 如果以后想在香港呆下去, 还是要出国好好镀金一下.

答辩完后续有很多事情忙, 日记积攒了大半个月, 要一篇一篇补; 后续的thesis还要定稿; 报销的事情也要argue, 因为在波士顿多呆的那一晚不知道怎么多扣了200刀; 老板给了两篇paper审. 忙忙碌碌中这个月就又过完了. 好像每天都过得很快, 每周也过得很快. 时间总是不太够用. 在美国回来后的那一周感觉自己的状态无敌良好: 每天早上比闹钟起得早, 睡眠质量也好, 一杯咖啡下去可以工作一整天, 然后晚上困的马上可以睡着. 反倒是回来两周之后, 特别是答辩完之后, 又回到有一些浑浑噩噩的状态了. 这一段时间看到内地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造成了很激烈的冲突, 大学生又开始走上街头了. 现在明显的感觉到舆论的转向, 内地要开始逐渐放松管控等级了. 可以预见的是又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了. 有时候我挺想断掉社交网络的, 很多人的戾气会影响到我的心情. 不过多了解一些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更真实一些. 希望两地可以尽快回复正常地往来吧. 上个月去大东山下山走了两千多台阶, 膝盖疼了一个月了还没好. 真的是一个大教训, 以后可不敢再浪了. 现在天朗气清, 正是hiking的好时候, 希望膝盖可以快快恢复吧.

今天上半年确实运气不佳, 整个人的气压都很低. 11月开始有了好转的迹象: 签证最后一天拿到; 开会时收到TMC accept with no further changes; 前天自己的INFOCOM也直接被accept了. 希望这个好运可以持续下去: 帮我顺利拿到MIT的offer吧. 当然, 一个人的成功, 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, 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.

在波士顿的时候winston对我说每一个选择都有独特的获得, 当时我好像没有太想到选择了香港我得到了什么, 现在想来大概就是加入了这个family tree, 然后对于香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吧, 知道了自己以后要做什么. 所以既然决定了坚持往前走吧. 两个师姐都拿到了不错的教职, 压力就自然得来到了我身上了. 之前看到一句话, 是说” 不知道自己热衷什么的人,都努力得不够。他们只是坐在那里,等待事业的灵感来袭。他们不应该等待,应该去创造,然后就会知道自己的激情在哪里”. 我觉得对于我也是这样. 科研是如此, 要自己主动去学去看, 不可以等着灵感过来. 人生也是如此, 不可以凭空去想自己到底喜欢以后什么样的生活, 而是应该多去尝试, 起码可以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样的生活. 现在又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了, 希望自己可以不要等待, 要去创造, 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.